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日期:2019-10-30 14:11:42  发布人:信息公开网  浏览量:38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2011-2015年,我校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圆满地完成规划任务,实现了规划目标。2012年正式获批在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底顺利通过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现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构建高职专业结构

2010年学院开设五年制高职专业(含方向)17个、三年制中专专业11个。2012年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稳步加速向高职教育转型。目前学校共开设三年制专科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方向)14个,停办中专专业,形成了以生物工程类专业为显著特色、农林牧医类专业为强大优势、财信机电类专业为有力支撑的专业格局。

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目前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畜牧兽医、园林技术)、1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群(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2个市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畜牧兽医、园林技术)、3个牵头服务徐州四大千亿元产业重点专业(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物制药技术)。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五年来,学院每年投入420万元用于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教学设备增加2300多万元。目前,专业设备值达4897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10,805元。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占地30亩的生产型园艺实训基地,建成占地36亩的园林技术实训基地,建成占地50亩的动物养殖实训基地,建成机电实训楼、汽车技术实训楼,完成财经实训楼改造。注重吸引企业投资,企业投资22万元在校内建立了今麦郎实验室等实训中心。目前,共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110个,实习场所建筑面积达到41065平方米,生均9.06平方米。此外,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达169个,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所有专业,能够满足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实习的需要。

3.加强图文信息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

五年来,学校增加馆藏纸质图书21万册,2015年底,总量达319060册,生均70册。争取联通公司投入200万元,建行投入150万元,支持校园信息化建设。采购数据库2个,电子图书共18万册;完成数字化校园平台、一卡通建设,升级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办公OA系统;实现宽带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实现办公、学生宿舍区域有线网络覆盖;为每位教师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

4.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年间,投入515万元用于教师培养和提高。共组织395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其中出国培训26人,赴国外交流17人次,国家骨干教师培训68人,省级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培训134人,高级访问学者6人,高级访问工程师7人。加大“双师”培养力度,目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91人,占专任教师80.93%;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2.53%。出台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假期教师自发到企业锻炼人数每年稳定在50左右。

截至2015年底,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58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88人,博士7人,硕士119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培养对象2人;徐州市优秀专家2人,拔尖人才4人;1人受聘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5名教师成为省第三届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其中组长1人,副组长2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4人;3人被省卫生厅聘为省食品安全标准评审专家库首批成员。加快名师团队、博士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等三个团队建设,现有学院名师10人,博士7人,教学团队6个。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共45项,其中一等奖9个,二等奖15个。11名教师在全国农职院青年教师课程设计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2个。在省农业职业院校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二等奖3,三等奖3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26位教师获省、市级示范课。1位老师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5.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2015年底,学校在校生规模为4379人,其中五年制高职2660人、三年制大专1665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7000人。

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学生中级和高级职业技术证书鉴定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十二五”期间,学校两次荣获徐州市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紧密合作企业169家,每年举办各类招聘会30多场次,五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学校成立10多个创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活动。

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办学。与韩国全北科学大学签订了互派交换生的合作协议,采取学分互换,选派了两批学生到韩国访学。与扬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专本连读合作办学。积极进行“3+3中高职衔接试点,园林技术专业与江苏省车辐中等专业学校合作招生。探索集团化办学,成立徐州现代农林职教集团。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施行每天8节课的教学安排,扩大了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余地。改革学生评价考核,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语文、英语、计算机课程融入等级证书,试行以证代考。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加强选修课建设,开发公共选修课程70多门。建设通修课程、文化基础课试题库。

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五年来,在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累计获奖40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学校获徐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技能大赛先进赛点学校等荣誉。

6.加强教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

完善教师教科研考核办法。出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管理条例》《教研、科研课题及成果奖励办法》《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等制度并认真落实。

2011-2015年,立项教科研课题124项,其中市级以上课题87项。公开发表论文1050篇,专利授权16项。

在省市等各类评比中,获奖192项,其中一等奖34项,二等奖63项,三等奖95项。2项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1项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2次获徐州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荣获第十四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奖、市第九届工业经济论坛征文活动论文组织先进单位。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校级精品课程项目13项, 1门课程被评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

7.在服务和奉献中提升地位,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先后承担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5项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13项市农业开发科技推广项目。认真实施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累计派出驻村专家30多人次,先后对接丰县、睢宁县16个乡镇、70多个行政村(合作社),受益农民近20万人。学院每年都获得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突出贡献单位, 1人获得农业部先进个人称号,4人获得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徐州市扶贫开发工作市后方挂钩帮扶先进单位。

五年来共举办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42期,举办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班29期,为徐连地区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骨干技术人员等共计5965人,据回访了解,受训学员满意率在95%以上;为中国移动徐州分公司培训新老员工3000余人,培训海尔集团员工1000余名;培训退役士兵269人,参训退役士兵100%都获得了双证,均已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此外,学院还成为徐州正大饲料有限公司、徐州正昌饲料有限公司、广西桂柳禽业有限公司、徐州长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

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办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五年来共为地方培养在职专科、本科毕业生500余人;通过自考、专接本等形式为社会输送急需人才400余名。

8.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136”育人工程为载体,以业余党校、团校为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团委连续4年获市共青团工作绩效考核一等奖,连续5年获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15年获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每年举办一次 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讲座、书法绘画、征文演讲、体育赛事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文化艺术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成立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建设。目前已有新苗艺术团、白鹤文学社、power舞社、武术协会等23个学生社团。坚持开展以三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5年获徐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学雷锋活动、低碳环保宣传、春季养生进社区等活动,参与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徐州赛区)志愿者服务工作,获得江苏省优秀服务团队

9.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资金。五年来,共争取财政拨款26582万元,在扩建工程的手续办理中,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减免各项规费1400余万元。向金融机构借贷19900万元,科学调度,未有一笔还贷逾期,学校征信状况良好。获得企业捐赠369万元,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及学生奖助学金。获得省、市级农业类课题及农民培训等经费442万元。

五年来,累计投入2551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拆除学校上空7条高压线,牵移5条地下燃气管道,新征108亩土地,清理各种通讯电缆、光缆。加强工程建设,建成一批精品工程。目前,校园总面积达到613亩,建筑总面积187459.7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60825 平方米。其中,2幢专科生宿舍楼21311平方米,配套安装了暖气、空调、空气能淋浴、智能控电系统、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等先进的设施设备;机电实训楼8991平方米、汽车实训楼8056平方米、图文信息中心22567平方米;建设了体育看台及塑胶田径运动场;修建了1393校园环路及管网;建成国旗广场。办学条件得以改善,育人环境明显优化。

加强学校的供电、供暖、给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性能。

10.加强管理,完善治理结构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

组建校系二级教学督导组,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秩序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构成实际,探索实施分层分类学生工作模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高职办学规律把握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升格时间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教育理念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把这种理念、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产教融合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双主体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专业跨度大,集群建设难度大。高水平专业数量不多,办学优势尚未突显,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和彰显。

2.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正高职称和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偏低,在行业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不多,缺少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名师,高层次高水平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不足。校企互通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引进行业有较高声望的工程专家或技术大师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缺少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教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提升。

3.学校治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二级管理,完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全员聘任、教师队伍选聘培养考核机制、教职工分配方案、招生机制创新,激活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日常管理成本大。资产管理精细度不够;少数专业办学效益低,统筹课堂教学、公共实验室,降低办学成本力度需要加大。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和公共管理还需加强。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国内的经济形势给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一)发展的主要机遇

1.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到2020年,要在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设计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2012年、2015年、2020年分别为964万人、1390万人、1480万人。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大有可为。2015年,教育部又颁布《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江苏也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2.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仍有巨大需求

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藏着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巨大市场需求。到“十三五”末期,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江苏将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达到7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我院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维必将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也将带来新机遇。

3.徐州的发展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难得机遇

“十三五”期间,徐州将实施六大发展战略,特别是产业强市战略,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一是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煤盐化工、冶金和建材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8.5%以上,产业转型升级安排重大项目223项,总投资2632亿元,完成投资2566亿元。二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两大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和安全产业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四大行业,“十三五”期间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家;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居家、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服务。“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计划安排重大项目113项,总投资1121亿元,完成投资822亿元。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优质粮食、林果产业、设施农业、健康畜禽、农业产业化5大中心,建成百亿斤粮食产量大市,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推进农机农艺配套,扩大农产品机械应用,推动农机由普及向提升水平转变,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和引进和培育力度,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计划安排重大项目32项,总投资687亿元,完成投资420亿元。此外,“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在基础设施、生态文明、民生保障方面还计划安排重大项目200项,总投资2610亿元,完成投资2277亿元。徐州的产业和社会发展将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难得机遇。

4.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为学院内涵发展提供新标杆,注入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继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这是未来学院专业建设乃至内涵提升的重大责任。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

1.招生就业压力大

江苏省乃至全国生源数量还在逐步下降,省内外高校竞争激烈,招生压力大。20162020年江苏高中毕业生分别为36万、33万、30万、30万、30万,五年中高中毕业生数还在持续走低;20162018年徐州市初中毕业生分别为6.8万、7.2万、9万,虽然略有上升,但幅度较小。

“十三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政府工作的主线,国家经济发展将以提高增长质量、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大幅减少,经济增速只能保持在一定水平,我国的GDP增长将维持在6.5%左右,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的效应将减弱,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压力大。

2.资金压力大

虽然“十二五”期间经过争取生均拨款有所增加,已经由1962元增加到5400元,但是距离国家规定的标准12000元相距甚远,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培训收入微薄,吸纳社会资金少,还贷和基础建设投入大,资金的压力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3.内涵建设追赶压力大

我校是2012年升格的,江苏省内85所高职院校,75所左右是2002年前后升格的,比我校早了十年,这十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是生源高峰期,是高职院发展的黄金期。这些院校办学条件、内涵建设水平、社会影响都远远好于我院,我校跟这些先期发展的高职院校同台竞争,压力明显。

 

三、办学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办学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科学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辐射淮海经济区的服务取向,坚持“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局部突破,全面提升”的内涵发展策略,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体,积极开展中高职、专本科衔接教育、继续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教育形式,稳定办学规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作风建设为保障,凝心聚力、负重奋进,全力推进学院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力争在“十三五”末达到省级示范水平的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区域高职名校。

(二)办学理念和定位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创新谋发展,以开放增活力,以人文促和谐的办学理念。确立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的具有省级示范水平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坚持“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辐射淮海”的区域服务面向和服务“现代农业、新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服务面向,谋求农、工、管三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保持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平行发展,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规模,确保办学规模适度。

(三)奋斗目标

“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强主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教学、科研基本支撑条件;加大教学科研设备投入,搭建园林、畜牧、生物制药等重点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专业和学术带头人,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团队,组建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宽广视野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结合、产教结合,逐步实现科研项目产业化,产业项目职教化。全日制在校学生稳定在5000人。继续教育学生规模在1000人左右、短期培训平均每年4000人次以上。到“十三五末,把我校建设成为达到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职名校。

(四)“十三五”时期学院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规划指标

“十三五”末

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人)

5000

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学生(人)

1000

继续教育培训平均人次(人次/年)

4000

占地面积( 亩)

613

建筑面积(㎡)

197459

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万元)

7397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14794

图书馆纸质藏书量(万册)

37.9

师资队伍

教授(人)

15

博士(人)

10

高级职称比例

44.8%

硕士及以上教师比例

85%

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

90%

生师比

161

国家级行业名师(名)

9

省级教学名师()

2

在知名大型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个)

5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

人才培养

专业数 (个)

30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2

省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2

国家级规划教材()

40

院级精品课程()

30

工学结合的创新型课程(门)

30

省级实训实验基地()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个)

15

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 (个)

50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个)

10

专业教学团队(个)

10

科研项目

核心期刊论文()

155

省级及以上教科研究项目(项)

27

市级教科研究项目(项)

35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2

专利成果()

40

开放办学

合作、交流国家或地区与高校(个)

2

合作交流项目()

3

互派留学生数(人)

50

 

四、“十三五”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专业建设

1.明确发展方向,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按照“具有区域行业优势、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选择一批我校较有实力较有优势的专业,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瞄准省内甚至国内一流专业目标,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启动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将药品生物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会计,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建设;将药品生产技术、动物医学、植物保护、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校级品牌专业建设,以品牌专业为核心形成5个左右特色专业群,提高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2.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建立专业自我评估制度,构建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自检平台,对新老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和定期开展专业评估,以专业评估结果为依据,逐步建立科学的专业增设、改造、重组、调整与退出机制;重点拓展现代服务类专业、新兴复合专业。“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不超过2个专业,调整改造专业若干,专业总数控制在30个。

 (二)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实行专业负责人制,推动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系统化、核心课程精品化、职业标准课程化、创业教育体系化、课改视野国际化”课改理念,开展“两重一再”工程(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再造教师职教新能力)建设,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

2.进一步推进课程开发

“十三五”期间,建设工学结合的创新型课程30门、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院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 争取编写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40本,省级精品教材4本,有特色的自编校本教材20本。加大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建设教学课件、说课、授课或演示录像、素材、试题库、模拟项目等课程资源库。

3. 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技能训练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步提高。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完善院级、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机制,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坚持举办学院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争取比赛成绩同项目获奖档次有提升,同档次项目数量有增加。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到2020年行业企业专业人才与能工巧匠资源库成员达到300人,建立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主讲机制,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课时量达40%

2.实施“三高”师资培养计划

实施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三高”师资培养计划。加大教师培训进修力度,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学历进修、国内培训、海外研修、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进修与深造;建立名师的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遴选一些中青年教师作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教学名师;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争取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梯队,为学院未来发展积蓄人才。到2020年,博士10人,40岁以下青年任课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教授15人,副教授100人。全体教师研究生学历达85%以上。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积极利用大赛平台,构筑校内选拔机制,推荐和鼓励优秀教师踊跃参加国家、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能力。“十三五”期间力争进入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等拔尖人才队伍的教师达到10人。

3.推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技术管理专家加盟教学团队,建设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成10个由行业、企业、校内外专家和学生家长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遴选10个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结构”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教学团队培养2名左右专业带头人、培养57名骨干教师、聘请57名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建成30个创新型校企合作“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培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4.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学校实际、教育实际开展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科研课题,提升科研水平,力争取得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十三五”期间,力争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5项,争取省级科技进步奖实现零0的突破;获批市级课题35项,争取获得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加强横向协作和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接横向课题5项;承担一批地方重点研究项目,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成果转化,获授权专利50项,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教职工发表高质量的学术与教研论文,5年内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达155篇以上。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组织教职工学习《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精神,制定《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针对不同群体教师开展相应的师德主题教育与培训活动,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强化教师职业精神;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强化学术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对老教师强化奉献精神。完善并严格实施《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教师个人学术诚信档案,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6.健全教师聘用考核评价制度

修订《督导工作条例》《教学质量标准》《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定期检查、日常检查和随机抽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断完善聘任条件,健全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和聘期合同管理制度。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积极探索同行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开放、分层的教师评价方法,将参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服务作为教师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继续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建设科学、准确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强化人才的竞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逐步推进实施代理制人员考核选优录用进编的工作。建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的规范流程和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显著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完善“引企入校,校企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体制,共建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技术设备先进、实训功能齐全、区域资源共享、产学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训练,并与相关职业技能考试有效对接,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教师进行专业研修、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社会效益充分彰显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2500万。

“十三五”期间,建成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争取企业参与、政府支持,争取实现政、校、行、企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园。

2.优化校外实习(训)基地

“十三五”期间,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和新建以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为重点的、深度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基地50个,增加能够批量安排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基地数量。同时,选择合作基础好、企业发展前景好的基地企业,开发建立“厂中校”5,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设备、技术、管理等实训资源,实现在企业员工培训、学院学生实训、开展社会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方面的共赢。

3.加强实训室建设

适时对原有的实训室在硬件、软件、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实训室的功能,保障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的需要。努力建成重点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室15个以上(其中“校中厂”5个左右)。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实训基地利用效率。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实训基地引入先进服务企业的“六常”管理模式,工科类专业实训基地引进现代生产企业工厂和车间的“5S”管理模式,使实训基地成为样板性的职场,不仅培养学生的技能,更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

4.加强实习管理

实行集中顶岗实习学生教师带队制,实行分散顶岗实习学生教师巡回指导制,完善实习企业指导老师聘任制度,全面实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网络适时监控制度。

(五)建设智慧校园

切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安全管理、家校沟通等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我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在原有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建成全覆盖无线网,大力建设网络空间人人通,教室、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和学习终端。建设院级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仿真教学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打造泛在化学习环境,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购买应用系统,实现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科研、财务、资产、校友、入学、就业等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

(六)创建绿色校园

“十三五”期间,根据学校周边环境的变化、学校事业发展要求,调整完善学院总体规划,在原有布局和2009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北区和西区规划,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前提。继续完善教学生活服务功能,“十三五”期间,拟完成1万平方米体育馆、改造2万平方米科技产业园。

进一步推进校园绿化,结合专业定位,打造园林型绿色校园。在庭院空间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小游园。对空地加大绿植力度。对原有绿地提档升级。加强校园绿化管理。

(七)创建平安校园

构建三个体系,一是由保卫专职人员、各单位兼职安保员、学生业余安保员组成的队伍体系,二是由国家安保法规、学校综合治理制度、处内运作规定组成的制度体系,三是由人防、物防、技防组成的防控体系,完成校园监控全覆盖,建成校园监控中心;建设三个机制,一级目标与二级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目标责任机制、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与处理相结合的应对机制、日常安全教育与安全普查相结合的预防机制。“十三五”期间建成江苏省高校系列平安校园。

(八)创建人文校园

凝练校园精神文化。大力加强校训、校风、校旗、校徽、 校歌宣传,办好校刊、校报。办好校史馆展示学校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素质教育成果。在校门口、道路、建筑物等醒目位置设置标识,形成标识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墙体文化,广场文化,橱窗文化,展板文化。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将专业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专业文化。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体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文素养培育,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强化工会职能,广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有效体现先进文化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加强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建设学生工作保障体系。实施辅导员管理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设,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建设。完善校内帮困助学体系,确保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九)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

面对高中毕业生的数量锐减的新形势,切实按照行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设定专业招生计划。积极采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奖惩力度,大力加强生源基地建设,稳定招生规模,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新生入学报到率。

(十)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

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投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双证率”和就业能力,保证年终就业率同口径达到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对照标准,创造条件,十三五期间,争取创获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将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的培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发挥创业孵化功能,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十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构建起适应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成人自考和专升本,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争取有突破,在办学规模、效益、质量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

建设大学科技园,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示范作用强的企业进园,提升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综合发挥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新兴产业和现代新型企业服务,加强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继续做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十二)提升国际化合作办学水平

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的深度和广度,设立教师和管理骨干海外培训项目,充分利用校际交流的资源,选派50名教师出国(境)考察交流、培训进修,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际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探索合作培养,促进学生海外就业。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完善《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确保党委领导。完善院、系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校,开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责任心教育。统筹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考核,树立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完善党员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办好业余党校,注重在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教职工、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团委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完善基层团组织建设目标考核,树立一批先进基层团组织、优秀团员典型,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完善团员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办好业余团校,做好团干和团员的轮训。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

2.加强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完善《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政班子协调高效运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部分机构进行调整。实现组织机构职能明确,分工合理,权责清晰,提高工作效率。

加大干部竞争性选拔力度,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和梯次。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监督。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境外学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国际视野。加大干部工作实绩考评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干部责任追究和分流退出机制。开展“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治奢倡俭”活动。通过“工作实绩靠算账,干部形象看测评,工作效果问民意,考核结果重运用”,根据考核提拔调整,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竞争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实施中层以上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运行机制

进一步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师生员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4.积极发挥校友会作用

加强校友工作宣传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工作,鼓励校友做好本职工作,为本地区创造社会效益,积极发挥校友会捐资助学献计献策作用,推进校友工作上台阶。

(二)经费保障

扩大筹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创收力度,保证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争取和引进更多的校外资源,坚持合作共建,通过银行贷款、社会和校友捐助、校办产业回报等方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努力提高支撑学院发展的能力。

提倡艰苦创业,杜绝铺张浪费,进一步完善土地、房屋、设施设备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国有资产配置体系和协调高效的运营机制。提高学院资金利用效益,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和节约激励机制。完善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制度。强化节约意识,勤俭办学,创建节约型校园。

(三)制度保障

1. 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废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过时性制度,完善执行过程中实效性较低的制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订新制度,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2.完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学院目标管理和经费总额动态包干管理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力加强系(部)建设,努力把系(部)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逐步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划分学校和系(部)的责权范围,明确系(部)职能。各系(部)要在教学、师资、财务、学工等方面,逐步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学院层面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办学方向、宏观决策、政策环境和筹措办学资源等重大问题上。

3.完善系部处室考评体系

对系部处室各部门,建立整体考评体系并不断完善,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干部选任、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重要参考依据,加大对考核结果运用力度。

4.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定编、定岗、定职、定责,建立高效、优质、合理的运行体系,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真正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责任不一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实行岗动薪动的分配方式,进一步深化学院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全面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按《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的有关要求,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重点深化实施目标责任管理、资产与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明确目标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精细目标考核,奖惩及时到位。进一步控制办学成本,精心经营有形资产,积极经营无形资产。

面向未来,学院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临着光荣而艰巨的建设发展任务。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科学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员工将瞻远行实,开拓创新,力争完成十三五发展任务,推动学院科学、快速发展。

附表1:“十三五”期间专业群建设规划表..docx
附表2:“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docx
附表3:“十三五”期间科研发展规划表.docx
附表4:“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表.docx
附表5:“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表.docx
附表6:“十三五”期间校园社团建设发展规划表.docx
附表7:“十三五”期间实验实训基地发展规划表.docx
附表8:“十三五”期间学生规模规划表.docx

核发:0 点击数:385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